close
中國有這麼一個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這裡的扶貧工作。
在貴州,習總書記曾親自帶領四位中央政治局委員、七個省區市的書記深入貧困村、貧困戶搞調研,又親自主持召開財經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專門聽取扶貧工作匯報,作出重要指示,對新時期扶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作為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貴州緊緊抓住貧困落後主要矛盾,將扶貧減貧列為“第一民生工程”。經過不懈努力,農村貧困人口由2011年初1149萬人減少到目前的623萬人,年均減貧超過百萬。
而這一切,都少不瞭貴州扶貧幹部的那股“蠻勁”,也從一定程度上實現瞭習總書記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參加貴州團審議時說的那句話:“幹部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近日,借著“脫貧攻堅看貴州 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機會,筆者與貴州扶貧幹部面對面交流,深入瞭解他們幫助群眾脫貧背後的苦與樂。
餘留芬:“村民富有瞭,我才是真正富有瞭。”
圖為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餘留芬 南方網 王瑭琳 攝
如何才能使一個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的村民沒過溫飽線、村級債務纏身的貧困村,發展成為人均純收入達12050元、集體資產達5520多萬元的示范村?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餘留芬解答瞭筆者這一疑問。
曾有人用順口溜這樣形容:“巖博這個鬼地方,到處都是豬屎塘,隻有煤老板傢一間小平房。”在10餘年前,巖博村還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不通公路、不通電、不通自來水,村民居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
當時32歲並且創業小有成就的餘留芬在2001年當選為村支書。上任伊始,她從實際出發,盡量調動各方力量、資源,為村民脫貧致富發展創造條件。
她從村民最關心的路開始做起。為瞭打通3公裡通村公路,她每天與大夥奮戰在工地上,2個多月後村子終於與山外連接起來。此後,在政府的支持下,巖博村又通瞭電和自來水。
但是,單單從環境建設惠及村民還不夠,怎樣才能讓村民也跟著一起富起來?“村民富起來瞭,我才是真正富有瞭。”在採訪中,餘留芬說出這樣一句話。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隨後的不久時間裡,餘留芬看上瞭村子附近幾近倒閉的1480畝林場。她與其他村幹部商量後果斷貸款買下。因為怕還不起錢,她曾帶人到林場“數樹”,看看到底有多少棵,夠不夠還貸。
結果,樹木擁有的經濟價值遠遠超出還貸所需。林場成瞭全村人的“綠色銀行”,目前全村森林覆蓋率已超過65%。
小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15年來,餘留芬和村兩委一心撲在帶動村民發展上,克服瞭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困難。據相關數據顯示,這個有315戶村民的村集體從2001年收入為零、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到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就已經達5520餘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050元。
馬祥宏:“ “迆那精神”就是幹部職工凝心聚力。”
台灣註冊商標查詢
圖為威寧縣迤那鎮黨委書記馬祥宏 南方網 王瑭琳 攝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傢中有沒有讀書郎。”這是威寧縣迤那鎮黨委書記馬祥宏在向筆者和其他媒體單位介紹該鎮精準扶貧舉措時多次說的話。
在國務院劃定的滇黔桂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迤那是重點區域,是烏蒙申請註冊商標台中山區一塊扶貧攻堅的“硬骨頭”。 那時的迤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結構單一,群眾生活困難,全鎮14個村有13個是貧困村。
怎樣才能啃下迤那這塊扶貧攻堅“硬骨頭”?
2011年,剛剛擔任迤那鎮黨委書記的馬祥宏決定親力親為,帶頭苦幹。
因為巨大的發展壓力,馬祥宏很快進入瞭緊張忙碌的工作模式,白天下村調研產業發展,晚上回來寫方案,定措施。還要經常出差跑項目,尋資金,每天加班熬夜工作到凌晨已是傢常便飯。
看到書記如此“拼台灣申請商標命”,其他鎮村幹部跟著上足瞭發條。馬祥宏和每名鎮村幹部都備有一支手電筒,用於夜晚進村入戶工作。
自上任以來,在馬祥宏的帶領下,迤那鎮也交出瞭漂亮的成績單:2015年生產總值達到5.69萬億元,比2014年的4.95億元增長14.9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00元,比2014年增長13.03%。全鎮從2010年13個貧困村減少到2個, 16925人參加瞭新農保,參保率達99%。
當筆者問及什麼才是真正的 “迆那精神”?馬祥宏笑著說,“迆那精神”就是幹部職工凝心聚力和借助外力,催生自身發展信心和激發自身內力來戰天鬥地的精神。
宮曉農:“把扶貧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圖為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 南方網 王瑭琳 攝
習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這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的扶貧幹部中引起瞭強烈共鳴。
七星關區是全國特困連片地區的縮影,150萬人中,仍有23萬貧困人口。但該區區委、政府卻為全區制定脫貧工件目標:到2018年,全區12個貧困鄉鎮、258個貧困村實現省級“脫貧摘帽”,23.18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目標如何實現?如何才能做到精準扶貧?
“群眾想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擺脫貧困,我們就想辦法幫他們解決。”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對“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準扶貧的闡述很簡單。
在採訪中,宮曉農多次強調,精準扶貧,首先幹部要有心中要有精準的‘賬本’,要人人成為算數高手。大到國度扶持政策的落地,小到農民養牛養雞的毛利,就連整個區的扶貧數據和貧窮人口,都要一五一十脫口而出,如數傢珍。
值得一提的是,宮曉農之所以對扶貧幹部的要求這麼嚴格,大致是與他的工作經歷有關。筆者瞭解到,宮曉農從1984年擔任貴州省大方縣農業局農技站工作員、站長至2012年當選中共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區委書記期間,曾擔任多項基層幹部職位,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走到今天。
“把扶貧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宮曉農說,這才是真正的扶貧幹部。(記者 王瑭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